隨著我縣援企穩崗的措施實施,2022年,“四上”企業就業形勢總體保持平穩,職工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一、“四上”企業單位數量同比增加
2022年“四上”企業勞動工資年報核算法人單位:規模以上工業45家、建筑業22家、房地產業41家、批發和零售業26家、住宿和餐飲業24家、規模以上服務業5家,合計共163家,與上年同比增加13家,增長8.7%(見表1)。
二、從業人員就業情況呈現穩中向好
(一)從業人員總體情況
2022年,從業人員期末人數16891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01人,增長1.8%;其中女性9204人,比上年同期數減少412人,下降4.3%;在崗職工14269人,比上年同期增加601人,增長4.4%;從業人員平均人數17388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242人,增長7.7%。
(二)按登記注冊類型看從業人員分布情況
從登記注冊類型看,從業人員分布呈“四升一降”態勢。其中:國有集體企業290人、增長21.3%,有限責任企業928人、增長37.1%,私營企業5220人、增長16.3%,港澳臺商投資企業9209人、增長6.4%,外商投資企業1709人、下降16.9%。
(三)按分行業來看從業人員分布情況
按分行業看,呈“六升三降”態勢。其中:降幅較大的行業是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下降42.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下降12.2%);增幅較大的行業是建筑業(增長49.7%)和采礦業(增長18.0%)(見表2)。
三、從業人員工資總額平穩增長
(一)從業人員工資總額總體情況
2022年,從業人員工資總額953716千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7889千元,增長5.3%;其中:在崗職工工資總額805831千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693千元,增長8.2%。
(二)按分行業來看從業人員工資總額情況
按行業看,從業人員工資總額呈“五升四降”態勢。其中:降幅較大的行業是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下降51.1%)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下降31.0%);增幅較大的行業是建筑業(增長52.0%)和采礦業(增長32.8%)(見表3)。
四、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差距較大
(一)按分行業來看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情況
分行業門類看,9個行業中,除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年平均工資低于全縣年平均工資水平,其余均高于全縣水平。其中:年平均工資最高的2個行業分別是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107739元,采礦業99381元。年平均工資最低的2個行業分別是住宿和餐飲業39253元,批發和零售業46124元。最高與最低行業平均工資之比為2.74,與2021年的3.22相比,差距縮小了0.48。
從增長速度看,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54849元,與上年同期減少1253元,同比下降2.2%。其中:年平均工資增幅較高的行業是采礦業(增長12.6%)、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長12.8%);降幅較大的行業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下降25.7%)、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下降14.9%)。9個行業門類中,有4個門類的平均工資增速低于全縣平均水平(見表4)。
(二)按登記注冊類型看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情況
按企業類型看,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呈“二升三降”的態勢。除國有、集體企業增長9.5%,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0.5%,其余均下降,其中降幅較大的企業類型是外商投資企業(下降16.4%)(見表5)。
四、存在的問題
一是不同行業間的工資差距較大。 隨著社會經濟和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完善,具有一定資源優勢的行業、壟斷行業的從業人員工資增長速度不斷加快。
二是傳統行業、基礎產業工資水平普遍偏低。再加上疫情影響,如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在三年的疫情期間為了留住企業從業人員,有些企業通過“兩班倒”減少工作量來挽留員工。也是造成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低而且增長緩慢的因素。
三是就業存在供需矛盾。受三年疫情的影響,大量中、小企業關門歇業,全社會失業率有所上升,部分民營企業收縮投資或持幣等待,供給側活力有限。同時新型工業化迅速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當前我縣這方面的人才較為短缺。
五、工作建議
(一)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縮小行業間收入差距。
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從三個層面發力推動一、二、三產經濟高質量發展,來壯大縣域經濟實力,擴大就業途徑,提高從業人員收入,縮小行業間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二)積極發展旅游產業,加快推進縣鎮村產業發展。
我縣旅游資源豐富,通過旅游業帶動人口流入量,來提升配套商業、美食、文化、娛樂等設施的建設,帶動市場消費。同時大力提升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為鎮、村富余勞動力多渠道、多層次的創造就業崗位,從而提高從業人員勞動報酬,最大限度地縮小貧富懸殊。
(三)轉變就業觀念,培訓高質量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
提升專業技能保就業、培養能人帶就業、強化服務穩就業,使富余勞動力能夠滿足專業技術崗位,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堅持以質取勝,以量變的積累實現質變的就業要求,為我縣高質量經濟發展凝聚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