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面對嚴峻挑戰和重大困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六穩”“六保”要求,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全年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一、綜合
據韶關市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1年始興縣地區生產總值98.16億元,同比增長13.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54億元,增長8.1%,經濟增長貢獻率為9.14%,第二產業增加值32.76億元,增長25.8%,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4.53%,第三產業增加值39.86億元,增長8.1%,經濟增長貢獻率為26.33%,三次產業結構為26.0:33.4:40.6。
二、農業
農業整體保持平穩發展,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產業化程度逐步提高。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1.86億元,同比增長8.4%,其中農業產值25.44億元,同比增長7.8%;全年實現林業產值4.13億元,同比增長9.9%;牧業產值10.87億元,同比增長10.9%;漁業產值1.14億元,增長1.2%。
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5.88萬畝,比上年增長2.1%;油料種植面積5.40萬畝,下降6.4%;蔬菜種植面積8.06萬畝,增長15.9%;中草藥種植面積0.37萬畝,增長48.3%。
全年糧食產量7.41萬噸,比上年增長4.25%;蔬菜產量17.15萬噸,增長16.8%;園林水果產量10.34萬噸,增長7.0%。
表1 2021年主要農產品產量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0.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7.9%,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18.9%,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長45.2%,股份制企業增長14.0%,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15.2%,重工業增長48.7%。按支柱產業分,玩具工業增長17.7%,電機工業增長7.1%,電子工業增長138.3%。
先進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4.1%,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7.0%。其中,高端電子信息制造業增長138.3%,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業增長33.4%,先進裝備制造業增長6.9%,先進輕紡制造業下降9.4%,新材料制造業增長14.1%,石油化工業增長19.8%。
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34.2%,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9.4%。其中,醫藥制造業增長33.4%,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長138.3%。
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7.2%,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3.8%。其中,金屬制品業增長9.3%,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7.1%,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38.3%,汽車制造業下降2.0%。
優勢傳統產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1.5%,其中,建筑材料下降15.1%,金屬制品業增長9.3%,食品飲料業增長2.1%,紡織服裝業下降10.3%。
表2 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總額5.32億元,比上年增長54.8%。虧損企業虧損總額0.42億元,增長12.1%。虧損企業虧損面22.9%。從企業大小來看,大型企業利潤1.4億元,下降20.6%;中型企業利潤0.1億元,與上年持平,小微企業利潤4.0億元,增長128.2%。分門類看,制造業5.0億元,增長54.6%;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0.3億元,增長160.0%。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5.19元,增加0.90元;營業收入利潤率為5.80%,下降0.2個百分點。
表3 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及其增長速度
全年全縣建筑業增加值4.52億元,同比增加4.3%。全年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21個,同比增長31.25%;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完成建筑業總產值5.90億元,同比增加18.7%。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分投資主體看,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投資下降18.4%,民間投資下降31.1%,港澳臺、外商經濟投資增長74.5%。
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67.5%,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5.9%,第三產業投資增長0.3%。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2.87%。基礎設施投資下降2.5%,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9.08%,其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投資下降43.2%,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增長80.6%。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0.47億元,比上年下降0.5%。按用途分,商品住宅投資9.05億元,下降7.56%;商業營業用房投資0.72億元,下降71.31%。
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22.2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9.3%;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19.84萬平方米,增長29.3%。
五、服務業
全年金融業增加值4.16億元,比上年增長4.4%;房地產業增加值7.17億元,增長12.7%;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5.14億元,增長7.2%;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0.86億元,增長5.1%;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58億元,增長14.6%。其他服務業增加值20.83億元,同比增長7.3%。
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0.90億元,增長13.1%,其中,規模以上其他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0.46億元,下降11.4%。
全縣鎮(鄉)通村公路硬化里程1975.2公里,境內鐵路營業里程36公里,公交車路數5路,實有公共汽車16輛,農村客運班線數19條,實有農村客運車輛數38輛,普通載貨汽車174輛,其中私人擁有118輛,擁有民用汽車3.28萬輛,其中私人汽車2.92萬輛。
全年全縣接待旅游人數27.36萬人次,增長23.7%,旅游總收入2.76億元,增長23.8%。
六、貿易
2021年全縣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85億元,增長11.1%。
七、財政、金融
全年全縣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05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稅收收入2.4億,下降3.3%,非稅收入2.64億元,同比增長14.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5.43億,同比下降3.9%,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88億元,增長0.8%;教育支出4.09億元,同比增長3.6%;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98億元,下降1.7%;衛生健康支出3.06億元,同比下降8.8%;農林水事務支出4.45億元,同比增長16.5%。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本外幣)138.83億元,增長10.4%;住戶儲蓄存款余額108.30億元,增長9.9%;年末金融機構貸款余額(本外幣)70.11億元,增長16.2%,其中,住戶貸款46.8億元,增長12.4%。住戶貸款中,中長期貸款42.1億元,增長16.7%;消費貸款33.0億元,增長11.6%,年末金融存貸比為51.8%。
八、科教、文衛和體育
全縣接受幼兒教育的人數9905人,小學在校學生數18399人,普通中學在校生7381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在校學生1638人。2021年考入高等院校1685人,其中:本科611人,專科1074人。
全年全縣發明專利授權總量4件,比上年下降33.3%,全年發明專利擁有數30件,比上年下降3.2%。全縣高技術產業企業20家,比上年增加5家。
文化事業全面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邁出新步伐。全縣公共圖書館藏書總量236.4千冊,全縣不可移動文物325個,建成村(社區)建成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27個,建成10個文化站。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醫療基礎設施水平不斷提高。全縣有醫院、衛生院14所,其中醫院4所;床位1019張;衛生技術人員1227人,其中主治醫師以上185人;衛生防疫人員67人,全縣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2‰,產婦住院分娩比例達到100%。
九、氣候、生態資源和環境保護
全縣水資源總量24.2億立方米,較上年偏少9.0%。全縣年均降雨量1602.2毫米,增長9.5%;全年最高氣溫38.6℃,比上年下降1.7℃,最低溫度-3.4℃,比上年下降3.6℃度,年平均氣溫21.3℃。
全縣森林資源總面積248.7萬畝,林業用地面積263.2萬畝,活林木總蓄積量1565.1萬立方米,全縣森林覆蓋率77.8%,有127個林場,當年造林面積1076.5公頃。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耗量(等價值)44.10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14.87%。全年全社會用電量6.42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1.33%。其中,工業用電量3.5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6.0%。
十、人口、就業、社會保障與人民生活
全縣年末戶籍總人口為26.30萬人,鄉村人口18.99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27.8%,其中女性12.8萬人,占48.6%,65歲以上人口4.35萬人,0至14歲人口5.80萬人。分鄉鎮戶籍人口計,太平鎮6.52萬人,城南鎮2.25萬人,沈所鎮2.02萬人,頓崗鎮2.60萬人,馬市鎮4.18萬人,羅壩鎮2.22萬人,司前鎮1.71萬人,隘子鎮2.23萬人,澄江鎮1.79萬人,深渡水鄉0.77萬人。年內出生人口2418人,死亡人口87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89‰。
本年城鎮登記失業率2.29%。全縣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59萬人,同比增長0.3%,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80萬人,同比增長28.3%;全縣參加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共9.58萬人,同比下降6.4%,參加城鄉基本醫療保險18.94萬人,下降0.3%。參加失業保險2.05萬人,比上年增長0.4%。全縣擁有敬老院9個,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10個,敬老院供養人數88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3人,下降91.6%;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999人,同比增長3.1%,城鄉社區服務設施165個,其中農村社區服務設施150個,共救濟流浪乞討40人。全年辦理結婚1194對、離婚416對。
全年全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31896元,增長10.1%;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0276元,增長10.8%。
注:
1.本公報中2021年數據為初步數。
2.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及相關行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規模以上工業統計口徑為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企業。
4.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統計起點由計劃總投資5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增速為可比口徑。
5.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統計標準為:批發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零售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
6.規模以上服務業范圍是:(1)年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三個門類和衛生行業大類;(2)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教育三個門類,以及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房地產租賃經營和其他房地產業四個行業小類;(3)年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兩個門類,以及社會工作行業大類。
7.2012年四季度,國家統計局實施了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改革。2013年起按照新的調查口徑對外發布城鄉一體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分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由于新老調查方案在調查范圍、調查對象、城鄉劃分標準、樣本抽選、計算和匯總方式、指標口徑等方面變化較大,改革后新口徑數據和舊口徑數據存在不可比的差異。
8.2015年起,“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更名為“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各項金融機構存款余額中,“單位存款”更名為“非金融企業存款”、“儲蓄存款”更名為“住戶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