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縣的馬市鎮壢坪村
有一處被青山環抱的 大山塘水庫
這里不僅風景如畫
更是一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養殖寶地
養殖戶袁高先在這里以養鵝為主
開創了一種獨特的循環養殖模式
走出了一條生態致富的新路子
踏著冬日里和煦的陽光
記者來到馬市鎮壢坪村大山背水庫
只見寬闊的山塘水庫只留有一小部分水域面積
大部分都已干涸 長滿了綠草
一群黑壓壓的鵝圍著一臺音樂播放器
悠閑地躺在草地上曬著太陽
一見有人靠前
它們便警覺地全部站立起來
“嘎嘎”的叫聲不絕于耳
袁高先,一個對養殖業充滿熱情的創業者,十多年前偶然間承包了這片380多畝的山塘水庫。面對這片廣闊的水域,他并沒有盲目地追求傳統養殖方式,而是開始思考如何更加高效、環保地利用這片資源。經過長時間的探索與實踐,他逐漸形成了以養鵝為主,魚、鵝、草相結合的循環養殖模式。
在袁高先的大山塘養殖場里
一群群的鵝在水中自由嬉戲
它們或低頭覓食 或振翅高飛
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而這些鵝群
正是他循環養殖模式的核心
袁高先利用鵝的糞便作為有機肥料
滋養水庫中的水草
而水草又是魚類的天然餌料
同時 鵝群在水中的活動也促進了水質的循環與凈化
形成了一個良性的生態鏈
“今年養殖的是第六批,一批多的時候2000多只,少的時候也有1500只左右,一年出欄量是有一萬多只。”袁高先說,這個鵝從小到大,在這邊放養聽音樂長大的。
得益于放養模式,鵝的品質優良,在市場上頗受歡迎,銷售渠道暢通無阻。這種循環養殖模式每年帶來的收入頗為可觀,成為推動產業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
“珠江三角洲那邊有人過來調貨,還有惠州那邊的,河源那邊也有。大部分銷售是在韶關,鵝的品質好。收入方面,養鵝養魚養鴨一起綜合利用,一年也就是100萬元左右的收入,我覺得很滿意。”袁高先開心地說。
在這片大山塘里,袁高先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循環養殖夢,也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他的成功經驗,也為其他養殖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