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以來
馬市鎮以強鎮富民興村為目標
積極探索和發展鄉村特色產業
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其中
柴塘村陳皮加工產業的蓬勃發展
不僅做精做優了當地的“土特產”
還讓“小陳皮”成就了富民興村的“大產業”
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近日,記者走進馬市鎮柴塘村,只見一片繁忙的景象。冬陽暖暖,氣候干燥,正是陳皮加工的“黃金時期”。在村籃球場這片臨時的陳皮晾曬場上,一筐筐新鮮采摘的柑果整齊排列,柑香撲鼻,香飄四溢。數十名當地村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篩果、過秤、分揀、剝皮、晾曬等陳皮曬制工序。
劉優菊是馬市鎮柴塘村村民,她表示,在加工廠加工陳皮,既能照顧到家里,又能增加家庭收入,一天能掙到一百多元,在這里做工挺好的。
加工廠的負責人鄒海明和合伙人許榮華每天也都忙碌在曬場上,嚴格把控質量關。從陳皮柑的篩選到陳皮的晾曬,每一個環節都遵循著嚴格的標準和工藝。他們表示,陳皮加工廠從開皮、剝皮到曬皮都需要大量的人工,能很好地帶動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許榮華說,廠里是按計件來發工資,手腳快的一天能賺一兩百元,慢一點的都有七八十元。高峰期有七八十名工人,從十月份開始進入生產期,工期延續到元旦后。
鄒海明向記者介紹,陳皮集食用、藥用等多元價值于一身,耐儲存、效益高,在市場上需求旺盛。目前加工廠制作的有大青、二紅和大紅等不同品質的陳皮產品。從最初的選果到后續的晾曬、陳化,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嚴格遵循傳統工藝。
鄒海明是柴塘村人,對村里的情況很熟悉。對于陳皮,他與搭檔都有成熟的貨源和銷售渠道,有穩定的客戶群體和銷售網絡。陳皮需要太陽曬,他們就充分利用村里的曬場、屋頂等空地,見縫插針晾曬陳皮。鄒海明認為在柴塘村辦陳皮加工廠,不僅能充分利用本地資源,還能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可以說是一種雙贏多贏的好事。
接下來,馬市鎮將繼續以強鎮富民興村為目標,深入挖掘鄉村特色資源,積極探索和發展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項目,共同推動鄉村振興事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