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今天,“如何讓老人有尊嚴地老去”,正從家庭命題升級為社會課題。對于山區縣而言,老齡化程度高、服務半徑大、資源整合難等問題,如同橫亙在前的大山,使得養老服務推進困難重重。近年來,粵北山區的始興縣,在這場與“銀發困局”的博弈中,探索出了一條從“老有所養”到“老有善養”的全新路徑。
當暮色漫過群山:“一碗湯的距離”為何這么難?
暮色降臨,群山如同被揉皺的綠綢子,在晚風中泛起層層漣漪。坐落隘子鎮的冷洞村,是始興縣內距離縣城最遠的村落——從村口驅車前往縣城需耗時約2小時,相當于韶關與廣州高鐵往返一趟的時長。
在這片被群山環抱的土地上,青壯年像候鳥一樣飛向城市,留下老人們守著日漸凋零的村落。村里劉阿婆的兒子在中山市找到一份外賣員的工作,總說“城里送湯上門,十五分鐘就到”,可對山里的老人來說,“出門買包鹽”可能是1小時的跋涉,“看趟病”可能是提前算好的班車與2小時的顛簸,“見子女一面”可能是半年又半年的等待,“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成了山區老人最熟悉的孤獨注腳。
始興縣民政局展示了一份2020年的調研報告,數據顯示,全縣60歲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共有3.68萬人,老齡化率已接近20%,其中農村老年人比重更是高達60%。然而,受限于財政資金緊張、專業護工稀缺等原因,當時全縣沒有一家公辦養老機構有能力面向社會開放運營,僅有的9家鄉鎮敬老院,護理型床位僅占比34.24%、入住率不足20%,這種“一床難求”與“床位閑置”的荒誕并存,折射出城鄉養老資源的嚴重割裂。
但始興沒有困步于“山高難越”的困局。2020年,當“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首次寫入黨的全會文件的這一年,始興縣將“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工作列入了年度民生實事項目,一口氣投入120萬元建成啟用4個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對6間鄉鎮敬老院完成了改造升級。五年來,約1.1億元的真金白銀投入,讓縣鎮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鋪展在群山之間,始興縣把“養老”二字從“生存需求”寫成了“生活品質”。
群山依舊蒼茫,可暮色里的故事變了。
縣一級:從“散沙”到“港灣”,托住最脆弱的底色
在縣城中心的北門路上,一棟米黃色的6層建筑在周邊騎樓的映襯下格外醒目——暖調墻面與青灰色磚瓦的碰撞,讓它從街道兩側的老建筑中躍然而出,主樓上“始興縣養老服務中心”幾個鎏金大字在陽光下泛著溫和的光。這座投資近9000萬元的“養老地標”,從選址便藏著貼心巧思——與縣中醫院僅一墻之隔的區位優勢,步行3分鐘即可抵達醫院門診樓;256張床位按需求分設家庭套房、雙人房和三人房,特別劃分失能人員照護專區,餐廳、活動空間、文娛室、康復室等功能區更是實現了“一站式”配套。
與傳統公辦養老院不同,始興縣采用“公建民營”方式,引入廣東頤和養老產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專業運營始興縣養老服務中心,床位設置實現“兜底保障+社會服務”雙軌并行,15%的床位定向保障政府兜底特困老人,85%的床位面向社會開放,在有效填補縣域非政策性兜底老人機構養老空白的同時,也牢牢兜住特殊困難群體的生活底線。目前,該機構已進入試運營階段,21名全失能政府兜底保障對象及16名社會老人已順利入住。
“以前從來沒有想過能夠在這么好的地方養老,這兒有電梯,衛生間都有扶手,照顧的護工也特別專業!”97歲的郭奶奶作為首批入住的特困兜底對象,從馬市鎮敬老院轉移至縣養老服務中心入住,每月服務費用由政府撥付的供養金及護理費全額承擔,個人無需額外支付任何費用。
此外,面對鄉鎮敬老院“小散弱”的痼疾,始興縣以縣級直管改革給出了更徹底的答案:既要建好標桿,更要激活存量。始興縣在全市率先將全縣鄉鎮敬老院的管理權限由鎮級調整為縣級直管,2025年4月,全面完成9間公辦養老機構整合撤并工作,共48名兜底對象轉移入住縣社會福利院工作,實現“機構整合到位、人員整合到位、垂直管理到位”改革目標,成為韶關市唯一實現特困供養服務縣域集中化的縣。
為何要撤并改革?縣民政局工作人員翻出一本對比賬:2024年初,全縣公辦養老機構入住率僅為14%,護理型床位占比67%,鄉鎮敬老院各自為戰,小的住不滿,人力物力資源也浪費了;如今,入住率漲到59%,護理型床位達到87%,護理員月薪漲了11%。工作人員說:“以前鄉鎮敬老院像‘孤島’,而現在全縣的資源成了‘一盤棋’。”
原來居住在城南鎮敬老院的賴阿伯是首批轉移入住的老人,他展示了一張2025年除夕夜縣社會福利院全院59名老人的大合照,他們身后掛滿紅燈籠的福利院幸福樓,每個人的笑都像曬透的干棗,皺巴巴的卻甜得很。他說:“來了這里以后活動又多、人又多,熱熱鬧鬧的,每天都很有意思。”
鎮一級:15分鐘圈,把煙火氣“端”到村口
位于太平鎮城東社區的長者飯堂,每個工作日中午,都飄著家常菜的香氣。飯點時,李奶奶正跟著社工小鄧學用智能手機視頻通話,屏幕那頭,是她在外打工的孫女:“奶奶,今天中午吃了什么?”“吃了釀豆腐!又滑又嫩,沒牙也咬得動,飯堂做的,比家里還香!”李奶奶笑著說。
始興縣創新“個人出一點、企業讓一點、政府補一點、慈善捐一點、志愿助一點”的“五個一點”多元籌資模式,特殊困難老人僅需自付2元就能享受到美味可口的飯菜。為拓寬資金來源,始興縣聯動慈善組織,發起“家門口的長者飯堂”線上募捐項目,以運動捐步、線上馬拉松等“指尖公益”形式,撬動基金會、企業及個人捐款超50萬元,始興縣也成為了韶關市首個實現長者飯堂100%鄉鎮覆蓋的縣。目前,全縣共建成長者飯堂10家,累計籌集建設運營資金72.2萬元,為超2.8萬人次老人提供助餐服務。
一碗熱飯能讓老人“吃得安心”,而鎮里的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要讓他們“活得舒心”。
始興縣在夯實助餐服務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資源,將養老服務向全時段、多層次延伸,因地制宜改(擴)建成6家鎮級區域養老服務中心,覆蓋全鎮提供全日托養、日間照料、康復護理等專業化養老服務,打造“一站式”養老服務平臺。6家鎮級中心像區域樞紐,既承接縣級資源下沉,又輻射村級站點,同時還與市場、社會力量協同發力,推動黨員干部、“雙百社工”、志愿團隊、愛心企業等資源向基層下沉,重點服務獨居、空巢等特殊困難老年人。
數據見證著改變:2025年以來,全縣鎮級養老中心累計開展日間照料2626人次,全日托養2656人次,協助開展各類助老敬老志愿活動82場、覆蓋1.48萬人次,關愛探訪特殊困難老人2307人次、月探訪率100%,實現了“人找服務”到“服務找人”的蝶變。
村社一級:家門口的“暖巢”,讓孤獨開出花
走進頓崗鎮石坪村,一座由村閑置用房改造而成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是如今老人們的“幸福驛站”。中心內,日間照料室里的護理床鋪整齊潔凈,文化娛樂室的桌旁圍坐著說笑的老人,功能區域一應俱全。該中心還同步打造了康園中心和長者飯堂,成為“養老助殘+膳食照料”一站式綜合服務站點,使當地老年群體實現“足不出村”享受多元服務。
“以前,我們這些老人想聚在一起,只能到露天的曬谷場,現在好了,家門口就有了這么好的地方。”村民李大爺感慨地說。
這些“變廢為寶”的空間,正是始興“閑置資源活化+”模式的縮影。近年來,面對農村養老資源分散、設施匱乏的困境,始興縣創新思路,將閑置校舍、集體用房等“沉睡資產”盤活,改(擴)建了11間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將日間照料、文化娛樂、精神慰藉等基礎服務延伸至6600余名農村老人家門口,既讓閑置資源“活”起來,又讓養老服務“近”一步。
不久前,位于始興縣頓崗鎮周所村的未來社區項目正式進入了交付階段,迎來首批住戶。這是廣東省首個“農村未來社區”項目,它創新采用“農房排屋+多層公寓+養老公寓”模式,對村莊進行系統性重塑,也為農村養老探索了一條全新的路徑。
與鄉村的“嵌入式養老”相呼應,始興的城市社區正上演著“適老化”的溫暖與鄉村的“嵌入式養老”相呼應,始興的城市社區正上演著“適老化”的溫暖蝶變。
2020年以來,始興縣新建的5個住宅小區嚴格按“每百戶20㎡+”標準,配建了養老服務設施僅1000㎡,配建達標率實現100%;始興對城市養老設施的“精準升級”,還體現在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工程,156臺電梯為超2800名老人解決了“下樓難”問題,改擴建的黨群服務室、老年活動中心等21處老年服務場所,更把“養老在村社,享老在門口”變成了現實,其中城南社區榮獲全國示范型老年友好社區,成為城市社區養老的典范。
設施的溫度,終要落在人心;而人心的溫暖,更要靠“雙向奔赴”。在頓崗鎮千凈村“蔚老社區”示范點里,有12名留守婦女、低齡老人經過培訓成了互助養老骨干,他們幫高齡老人買菜、陪診、教用手機,自己也收獲了“被需要”的幸福。
志愿者阿芳說:“前幾天家里有事,隔壁的張奶奶讓我家孩子去她那解決了好幾頓飯,她對我說‘你現在幫別人,以后別人幫你’,讓我覺得自己的付出是有價值有回報的。”
在始興,“養老”不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一場溫暖的“接力”。目前,全縣已成功培育“蔚老社區”示范點2個,發展老年志愿者、婦女助老員100余名,服務超6000人次。這些由老人、婦女、志愿者織就的服務網,讓老年生活從“被照顧”變成了“互相溫暖”,更讓孤獨的晚年開出了花。
居家養老:健康與安全,織密“最后一米”
目前,我國養老模式已形成“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養老。如何讓老人在熟悉的環境里安全養老?始興縣用一張立體化的“守護網”給出了答案。
在隘子鎮風度村,82歲的高齡老人張伯正倚著新安裝的床邊扶手慢慢起身。這個看似簡單的金屬架,是他家適老化改造的“核心裝備”。“以前起床要撐床頭柜,有次我差點連柜子帶人一起翻倒。”張伯說。
“我們不是‘一刀切’裝扶手,而是蹲在老人家里量尺寸、看習慣。”縣民政局工作人員表示,這樣的“量身定制”,不是個例。“十四五”以來,始興縣累計投入88萬元為199戶特殊困難家庭進行“一戶一策”個性化適老改造,重點解決了地面防滑、高低落差、床邊護欄、衛生間扶手等“關鍵痛點”,還為其配備了手杖、輪椅、淋浴椅等適老化用品,讓老人們實現了從“將就住”到“安心住”的轉變。
而在頓崗鎮、澄江鎮等鄉鎮,一場“科技+養老”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444戶農村老年人的家里,多了一雙“隱形眼睛”——墻上、柜子上裝著的隱形護理員AI攝像頭,能夠通過AI算法識別跌倒等危險動作;而集SOS一鍵求助、實時定位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智能卡片手機“銀齡守護卡”,更是24小時貼身守護長者安全,老人們只需輕輕一按,就能在緊急時刻獲得幫助。
這些“科技小助手”,是始興縣2023年聯合深圳養老基金會開展的“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養老可持續模式探索”項目的成果。該項目針對農村留守老人多、無人看護風險大的痛點,用智慧養老終端填補了“子女不在身邊”的照護空白,有效保障農村居家老年人應急需求。
如果說硬件改造是筑牢安全的“地基”,那么健康管理則是持續運轉的“齒輪”。
始興縣通過慢性病靶向干預、家庭醫生簽約等服務,疏通居家養老健康服務“被動響應”堵點,推動超2萬名老年人在“家門口”完成體檢建檔,對1萬余名老年人進行慢性病靶向干預,免費為其發放高血壓、糖尿病等特殊門診藥品,組建73個家庭醫生簽約團隊,簽約服務2萬余名老人、簽約率達80.22%。2024年,該縣老年人城鄉社區規范健康管理服務率達71.09%,超出省績效評價要求7個百分點。
此外,為化解居家養老“意外無依靠”的隱憂,始興縣統籌縣級資金,為全縣4.58萬名60歲以上老人統購“銀齡安康”保險,統保率達100%。這份“政府托底”的保險,覆蓋意外身故、傷殘、醫療、意外住院津貼等四類風險,每人每年10元的保費最高可賠付5千元,以小額投入撬動大額保障。
從“山高難越”到“三級織網”,從縣城的養老服務中心到村口的長者飯堂,從科技賦能的智慧守護到量身定制的適老改造,始興破解“銀發困局”的密碼,藏在一碗熱湯的溫度里,亮在一盞守候的燈光中,始興用縣鎮村三級服務網絡,把養老服務送到了老人的屋檐下,把安全保障嵌進了老人的生活里。如今的始興,即便群山依舊環繞,“老有善養”亦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