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晚的“九齡故里”——始興,燈火輝煌,人頭攢動。“嶺南第一大圍”滿堂客家大圍前,“九齡詩韻 圍樓始興”2025年廣東(始興)圍樓文化旅游周啟動儀式暨張九齡詩詞獎、“滿堂杯”書畫賽頒獎儀式隆重舉行。啟動儀式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始興當地群眾和觀看網絡直播的廣大網民們一起共襄盛舉,反映了當代文化活動“天涯共此時”的盛景,是致敬九齡的完美詮釋。
“天涯共此時”的盛況背后,是始興縣域文化的振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今年的圍樓文化旅游周,就是一場縣域文化的全方位展覽:首屆張九齡詩詞獎的十組作品,書寫“九齡風度”的傳承與創新;“滿堂杯”來自粵港澳學生的書畫,再現始興山川的蒼翠秀美;始興方圍“三小只”IP發布,演繹圍樓中的煙火故事……有著一千七百多年文明積淀的始興小城,正在煥發新的文化活力。 縣域文化的活力何在? ——在于文化事業的縱深推進。近年來,始興縣貫徹落實“文旅興縣”戰略部署,堅持弘揚九齡文化與圍樓文化,始興文旅頻頻“出圈”。始興文化三部曲:一篇始興賦、一首始興民謠、一部在始興取景拍攝的電影,讓始興的知名度日益提升。民謠《始興始興》將始興風物娓娓道來,代表了人們對這座小城的第一印象;電影《仙女鳥飛過的夏天》主場景設定在滿堂客家大圍,是一支始興生態、人文之美的動人宣傳片。如今首屆張九齡詩詞獎的舉辦,不僅是始興文化建設的又一重要舉措,更是始興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各項文化大事有條不紊、順利完成,離不開持之以恒的部署推進。 ——在于文化底蘊的深度挖掘。始興縣有突出的文化稟賦,能否發展起來,取決于能否利用好這些資源。始興是繼承了唐代賢相、偉大詩人張九齡文化遺產的“九齡故里”;也是存有268處保存完好的圍樓的“中國圍樓之鄉”。去年,始興縣出臺《新時代圍樓復興計劃》,提出“百圍大修、百圍大景、百圍大展、百圍大劇、百圍大作”五大工程,統籌各方力量投入新時代圍樓保護與利用。滿堂客家大圍周圍建起了民宿和露營基地,從一處偏遠古跡發展為可游可居的度假勝地;廣東省委機關舊址紅圍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功舉辦紅色遺址上的“圍樓音樂會”;一些圍樓因地制宜改為民宿、圖書館、咖啡廳,融入新型消費場景……計劃落實以來,古圍樓不僅復原了歷史風貌,也被賦予了新的功能,成為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間。 ——在于文化環境的整體塑造。始興縣委書記華關在活動致辭中表示,文化振興才是縣域發展最持久的東西。這些年,始興縣全面摸排各鄉鎮文化資源,致力于將文化場所轉化為公共空間:展示書畫作品、非遺技藝的“墨江文苑”開放,成為群眾帶娃遛彎的好去處;全縣13座“風度書房”依托閱讀品牌,打通全民閱讀“最后一公里”;周前藝術公社落戶古村落,營造有鄉土氣息的藝術創作基地……公共文化建設連點成線,連線成網,讓每一個居民都感受到文化的浸潤。始興縣堅持動員發動群眾,經濟、文化并舉,社會力量越來越廣泛參與到文化振興中。從縣委發起,到《詩刊》社的專業加盟,再到經濟、文化各界“九齡后裔”的支持,首屆張九齡詩詞獎的順利舉辦便是文化環境欣欣向榮的力證。 一個地方的發展,不能只看著眼下利益,要想清楚能在群眾心中留下什么。始興縣始終堅持將當地所受的文化滋養傳承下去,擦亮縣域文化的“金字招牌”。如今,九齡文化與圍樓文化的影響力、傳播力越來越強,縣域文化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始興小城,正以自己的實踐,為縣域文化振興貢獻一份“始興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