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枇杷黃,五月楊梅紅。每年春夏之交,都是我縣通過時令水果采摘吸引游客的旅游旺季,游客們爭相涌入果園,體驗采摘的樂趣,品嘗春夏的清甜,感受生態始興的魅力。而在當地一些農莊、農場,薔薇花、柳葉馬鞭草、金魚草花等各色花兒也競相綻放,吸引游人徜徉其間。
綠色生態是我縣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近年來,我縣持續擦亮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中國生態康養勝地、全省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創建試點縣等“國字號”品牌,在保護綠水青山的同時,創新推進“生態+”,加快建設現代化生態經濟體系,大力發展“美麗經濟”,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谷雨時節,“枇杷開園了”的消息不脛而走,備受食客們期待的始興“枇杷季”終于到來。市民游客們的味蕾仿佛大受觸動,紛紛涌入始興各地的枇杷園,枇杷采摘、枇杷研學游、枇杷親子寫生……以時令水果為主題的鄉村旅游,讓始興“美麗經濟”綻放新活力。
“盧橘楊梅次第新”,盧橘(即枇杷)和楊梅恰巧都是始興特產。作為“粵北糧倉”和“水果名縣”,我縣擁有幾百年栽種枇杷、楊梅的歷史,擁有萬畝枇杷、萬畝楊梅,果實品質優良的美名遠揚,被譽為“中國枇杷之鄉”“中國楊梅之鄉”。
四月枇杷黃,五月楊梅紅。每年春夏之際都是我縣通過水果采摘吸引游客的旅游旺季,湞江河谷10萬畝楊梅枇杷特色水果產業帶已經成為一條風景帶,游客慕名前來體驗采摘的樂趣,品嘗春夏的清甜,感受生態始興的魅力。
在今年4月16日舉辦的始興枇杷展銷推介活動上,不少游客來到活動現場了解始興枇杷的種植環境、栽培方法、鮮果特色等,并當場通過手機從直播間下單搶購枇杷。據悉,當天活動直播現場帶貨2萬多單,銷售額高達110萬元。
目前始興縣水果種植面積10.56萬畝,年產量超10.33萬噸。2021年,始興休閑農業收入達8643.35萬元。特色水果產業和鄉村旅游的深度融合,成為農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春回大地,正是大家來森林休閑旅游康養的好時機。始興這個天然的氧吧,吸引了不少大城市的家庭旅游團。”日前,我縣省級森林康養基地、國家3A級景區開心農莊種植的各種花兒競相開放,薔薇花、玫瑰花、柳葉馬鞭草、金魚草花,紅的、粉的、紫的、黃的……各色花兒在陽光下怒放,延綿成花的海洋,吸引了眾多游人徜徉其中。農莊負責人告訴記者,農莊會依據時節不同更換花卉品種,打造四季有花的田園世界。目前年服務人數達8萬人次,森林休閑旅游康養年產值達600萬元。
深渡水瑤族鄉古樟樹林公園
作為粵北山區縣,始興有著美麗的山林水澗和廣闊的鄉野田間,森林覆蓋率高達77.74%,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達99.4%,被評為“中國生態康養勝地”,每年都有大批的游客被始興的山川風物、四時美景所吸引。
始興的優良生態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回鄉創業,林細標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他在自己老家羅壩鎮桃源村的深山里開起了民宿,不少外地朋友經介紹來到始興享受靜謐悠閑的鄉間生活。“我們始興有得天獨厚的好生態,外地游客可以在此舒緩大城市的忙碌的生活節奏,生態旅游不僅讓我們民宿辦起來,也增加了我們村里農戶額外的收入。”林細標說。
周前古村
目前,我縣建設了長梅村瑤族特色村寨、周前古村、選陂古村、荔竹壩古村、劉屋古村、冷水逕村、河口村、水城村等一批生態新農村。發展了紅梨村、水南村、周前古村、燎原村、魚鱗壩、萬里碧道、樟樹林公園、南蛇嶺森林公園、墨江生態園等一批鄉村旅游打卡地。同時,充分挖掘生態文化特色,打造了一批“墨江人家”系列農家樂、民宿、驛站,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2021年,始興旅游接待人數27.36萬人次,旅游收入2.76億元。
周前古村
隨著人們健身和旅游觀念的變化,出游需求、生活方式及休閑內容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人們越來越渴望到戶外健身、在景區健身、融入自然健身,生態體育越來越受青睞。我縣順應這一發展趨勢,充分發揮區域生態優勢,通過完善生態體育配套、策劃舉辦節事活動等措施,著力發展“生態+旅游+體育”產業,先后策劃舉辦了無線電測向大賽、自然水域釣魚公開賽、輪滑公開賽、騎行、徒步、自駕游等賽事活動,著力打造生態體育品牌活動,凝聚旅游人氣。
圖說:第二屆環車八嶺騎行活動,騎手在車八嶺保護區中騎行
連續舉辦了兩屆的環車八嶺生態騎行活動,更是當地結合地方優勢,依托“生態+旅游+體育”的綠色、低碳模式打造的體育旅游精品品牌,每屆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賽、體驗。活動以“九齡故里?百里畫廊”鄉村休閑旅游示范線路為主,將“環車八嶺生態經濟圈”的景區景點串珠成鏈,吸引旅游和騎行愛好者感受山水美景、共享大好風光。
為了提升區域旅游交通的通暢性和舒適性,我縣大力推進了旅游公路、生態游步道、旅游標識牌等生態體育配套建設,完成了國道G220、省道S244線、省道S344、縣道X344等交通主干道改造提升。其中騎行路線中的國道G220周所段至司前段被評為廣東省醉美自駕旅游線路,省道S244羅壩至司前段被評為廣東省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同時,該縣還不斷完善旅游標識、騎行標識、停車場、休憩亭等配套,為“生態+體育”產業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