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在始興縣隘子鎮走訪,村民興致勃勃地向我們講述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傳奇故事,從“捉鼠解朝廷”到“智諫唐明皇”,村民們都能繪聲繪色地描述。據悉,這些故事被編入《張九齡傳說》,去年底入選第八批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始興縣是千年古縣,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有非遺名錄項目30項,其中省項目2項,市級名錄項目6項,縣級名錄項目22項。這些傳承下來的民間的文藝、技藝具有濃厚的嶺南文化特色,是始興的歷史瑰寶。
山歌是一種能反映當地歷史民風和活動的載體,始興大多數山歌是以傳唱的形式來延續,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習慣的變更,本土山歌面臨失傳困境。“非遺項目的普查、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是個漫長而又復雜的過程。”始興縣文廣旅體局副局長吳慧介紹道,“始興非遺工作者們深入各村各組,翻閱了縣志、村志、族譜等一切記載歷史的資料,遍訪會唱山歌或有主持村里年節活動經驗的老人,記錄自己聽到的故事和有關的線索,然后整理保護起來。”如今,《始興客家山歌》《瑤歌》已被列入縣級非遺名錄保護起來,它們融入現代藝術創作中得到發展傳承,作品《清化河喲水渺渺》《席草青席草黃》《十二月紅軍》多次獲得藝術類獎項。
始興《瑤歌》
早在2006年,始興縣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普查,非遺工作者們遍訪挖掘非遺線索,收集整理的非遺線索有八大類28項,其中,民間文學類2項,傳統音樂類2項,傳統舞蹈類5項,傳統手工技藝類11項,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1項,傳統曲藝類2項,傳統民俗類3項,傳統醫藥類2項目,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得到了保護、傳承和發展。
非遺線索的發掘探尋和整理保護一直在進行時,據始興縣文化館數據顯示,始興縣每年都有申報成功的非遺線索,去年就有民間文學《張九齡傳說》、傳統醫藥《深渡水瑤浴》、傳統技藝《澄江黃酒》《羅壩香火龍》《米裹糍》等。吳慧表示,始興特色文化項目多,但文字史證資料難尋,用征集的方式挖掘本土非遺線索資料很好的改善了這一局面,現在始興的線索資料不斷完善,未來也將有更多的傳統文化被保護起來。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宰相粉制作技藝及代表性傳承人官國林介紹,宰相粉需要經過選米、洗滌、浸泡、磨漿、蒸煮、曬干、過水、切粉、團粉、曬干等十幾道工序才能有“水煮不糊湯,干炒不易斷”等特征。官國林對宰相粉傳承人這個身份感到十分自豪,他告訴筆者:“我作為宰相粉的傳承人,能從把控制作工序層面來把控品質,也能作為宰相粉的推廣大使,去展示宰相粉的傳統食用方法,讓外地的朋友了解到始興味道,愛上宰相粉。”
宰相粉傳承人官國林展示“團粉”工藝
始興縣非常重視傳承人在非遺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將省級項目宰相粉生產性示范基地交由官國林管理,基地設置了體驗區、品嘗區、展示區,評為韶關市級非遺工作站,是以傳承帶動發展的典型案例。
宰相粉的制作工藝之曬干
宰相粉的傳承只是始興縣非遺保護傳承的一個縮影,僅在2021年,始興縣就有了陳佳漢和陳運湖作為《外營草席》傳承人、劉美連作為《竹筒糍》傳承人、吳孫傳作為《城南醒獅》傳承人、杜韶東作為《扛阿公》傳承人。當前,始興縣非遺傳承人共31人,其中省級傳承人1個、市級傳承人5個、縣級傳承人25個。
為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近年來,始興縣積極打造非遺展廳和傳承習所,除宰相粉生產性示范基地外,還建有始興縣文化館非遺展廳、外營草席制作技藝傳統工藝工作站、深度水瑤族文化展示館、澄江青草獅傳習學校等,并依托人才驛站、結合人才新政,不斷吸引年輕人回到家鄉,讓越來越多的傳統技藝得到傳承,越來越多人主動了解非遺。
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宣傳推廣,如何讓傳統文化更具時代生命力,讓人更快的接受、熟知和熱愛,是每一個非遺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為貫徹落實“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的非遺保護工作原則,始興縣每年都開展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非遺系列活動受到廣大青少年喜愛,他們通過這些活動主動去學習了解了身邊的非遺項目和故事,并當起了小傳播者,去年省里和市里組織的“非遺少年說”等活動始興取得了較好名次。
“一堂課外時”“非遺少年說”“非遺體驗游”“我來畫非遺”“我來寫非遺”,各式各樣的非遺保護活動,讓非遺融入青少年日常學習生活,培育了青少年對始興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奠定青少年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基礎。
始興縣文化館副館長楊英認為除了向青少年普及非遺外,民俗活動也是很好的傳播平臺,她說:“始興舉行的新春民間藝術展演就包括羅壩舞龍、澄江青草獅、城南醒獅、錢叉舞等,這些非遺項目是始興民間傳統藝術,原汁原味地呈現在大家面前就是最好的保護和宣傳。”
此外,始興非遺工作抓住每個可以讓非遺“走出去”的機會,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活動中,始興縣在丹霞山主會場現場展示非遺項目傳統技藝《宰相粉制作技藝》《澄江黃酒》《外營草席》《始興畬族刺繡》4個項目,并借活動熱度開展線上直播售貨,這些非遺項目受現場群眾和網友的喜愛,運用網絡的便利進一步展現始興非物質文化遺產跨文化的藝術魅力,這也為始興縣非遺推廣提供了新思路。
非遺項目是始興的重要旅游資源,始興縣逐漸形成了有特色的“非遺旅游”模式,文旅成了是帶動非遺產業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和推進全域旅游的重要突破口。
始興縣將非遺項目產業融入周邊旅游路線,打響文化旅游品牌特色。在滿堂客家大圍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不少外地游客向筆者表示,自己在景區看到聽到了很多始興的非遺宣傳,準備到附近的宰相粉生產性示范基地參觀及購買。同樣,到始興縣紅圍、八一革命歷史展覽館、外營保衛戰遺址的游客也對具有紅色歷史內涵的非遺產品外營草席、南方窖姜頗感興趣。為了讓當地村民更有獲得感,始興圍繞非遺代表性項目“宰相粉制作技藝”“澄江黃酒”“外營草席”“南方窖姜”等,發揮產業的集聚效應,帶動農民學習技藝和進入工廠工作,在非遺文旅線路的帶動下,隘子鎮的宰相粉產業、澄江鎮的黃酒產業、沈所鎮的南方窖姜、外營草席產業發展勢態穩中向好,成為始興旅游經濟的重要一環。
節假日,到特產店購物的游客非常多,始興遠東特產商店店長陳耀鳳表示,往年春節返工時期大家喜歡購買香菇、靈芝等常見土特產,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扶持下,“宰相粉”“澄江黃酒”等非遺產品也打出了招牌,今年宰相粉和澄江黃酒的銷量大幅上升,越來越多始興人選擇將自己家鄉的非遺帶走、將文化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