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韶關市始興縣馬市鎮黃田村看到,之前大部分拋荒的旱地,如今正在進行“換裝”,水渠、田間道路和生產道路等建設已基本完工,即將給大家呈現一片排灌溝縱橫交錯、機耕路四通八達的壯觀水田圖。
完成進度居全市之首
什么是墾造水田?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國土資源保護,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要求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必須全面落實“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政策。去年9月,廣東省制定了相關方案,決定由省級財政拿出34億元作為資本金,墾造30萬畝水田。
始興縣自然資源局局長李新兵表示,墾造水田對于始興這個農業縣來講意義重大,不僅能挖掘土地資源潛力,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有效破解用地報批中面臨的“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占補平衡問題,切實保障經濟社會發展項目建設用地需求, 還能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實現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通過增加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耕作條件,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
“始興目前已實施的墾造水田項目共有4個,已有3個通過市級驗收,剩下一個3月底就能通過市級驗收,屆時預計新增水田面積2757.08畝,完成進度為全市最快”,李新兵介紹,始興將墾造水田工作列入年度中心工作和重點工作,制定了《始興縣耕地質量提質改造工作實施方案》,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墾造水田工作,將任務分解到各鄉鎮,明確部門職責、完成時間節點,層層壓實工作責任。
自開展墾造水田試點工作以來,始興縣主要領導及分管領導召開專題會十多次,研究部署墾造水田工作,并堅持每周一次深入現場實地勘察,及時協調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通過村民代表大會、廣電臺、拉標語、掛橫幅、微信公眾號等方式,深入各鄉鎮及村組實施“地毯式”宣傳,將墾造水田政策要點和利好宣傳到各家各戶,對涉及農戶的切身利益問題進行詳細的解答,提高農戶的參與積極性。召開村民論證會,邀請專業人士、國土專家對項目選址、布局、設計進行充分的論證,最大限度的保證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此外,該縣還建立了由縣國土、農業、林業和水務等部門共同監督檢查的工作機制,抽調相關的技術人員,切實加大對墾造水田項目施工監管,確保工期和工程質量。制定廉政措施,加強對建設過程和相關人員的監督,做好信息公開,加強對資金使用的審計和資金績效評估,確保項目資金全部用在項目建設上。
助力脫貧助推鄉村振興
“水田墾造項目地址分布在馬市鎮黃田村和聯俄村,這兩個村都是貧困村”,負責水田墾造項目的馬市鎮副鎮長林明周說,“這次得益于水田墾造項目的實施,從扶貧單位到貧困群眾都高興不已,工程實施后進一步形成完善的田間道路系統和農田排灌系統,可大大提高土地耕種能力,實現旱澇保收,確保農民的收益大幅提升。”
據悉,馬市鎮項目于2018年8月動工,實施水田墾造工程可解決原來田塊破碎化問題,經統一整合流轉使用后可達到有效利用和保護優質耕地資源的效果,避免土地撂荒和拋荒。經過改良后的土壤,肥力增加,可使農田由中低產田變成高穩產田,提高耕地的質量和產量。
記者了解到,馬市鎮水田墾造項目為始興縣4個項目中最大的一個,即將面臨驗收,驗收后新增水田面積1388.77畝,改造前部分地塊種植水稻、花生、蔬菜等農作物,產量低且種植時間一年只有一造,將旱地變作水田后,每年至少可增加一造水稻種植,預計前三年畝產可達300公斤,按照每畝可增加農民收入1200元,項目交付后可增加農民收入近166.65萬元。
在黃田村項目現場,記者發現,水田墾造項目剛好位于該縣紅沙漠景區附近,站在高處,一大片紅土地盡收眼底,風景獨特。據悉,為了讓農業與鄉村文化旅游完美結合,始興縣下一步將墾造水田與后期旅游策劃、景觀設計等并聯推進。進一步完善配套基礎設施,重構田塊景觀,形成田成方、渠成網、林成行、路相通的田園化格局,為當地發展生態觀光農業提供有利的條件,并結合周邊紅沙漠等旅游資源景點,打造觀望臺,做好修復綠化工作,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綜合環境,將黃田、聯俄村打造成為農業生態旅游綜合體,加快鄉村振興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