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齡文叢》首發(賴金艷/攝)
與會人員開展創作研討(賴金艷/攝)
“在這片久久溫馨著文學渴望的始興大地上,從來不乏詩與文章。我們能在墨江河畔聽到張九齡的徘徊的詩韻歌音。那聲音已變成一代一代文人墨客走向新世紀、書寫大時代的鮮明伴奏”(饒遠)。散發著淡淡墨香的《九齡文叢》,飄溢著始興本土作家對嶺南詩祖的敬仰和對文學夢想的追求,凝聚了對家鄉的生態山水、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情愫和贊歌。
8月16日,始興縣隆重舉行《九齡文叢》首發式暨研討會,省市縣有關作家、評論家及市縣有關領導近百人出席了會議,與會人員就《九齡文叢》作品的藝術性和思想性等創作研討發言。
樹立了“文學墨江”的品牌
謝石南(省作協創研部主任):繁榮文學關鍵在于基層,始興縣作協是一支有基礎的隊伍,會員多、隊伍龐大,珠三角有些地級市也沒有這么龐大,作品質量好,抓得早,縣級出文學叢書的還不多,文學性、思想性、原創性都非常高。
劉照丁(市文聯主席):《九齡文叢》的出版,檢驗了始興本土作家的書寫能力、文學水平,點亮了始興的文學風景,為粵北文學社團作了一個極好的示范,標志著始興文學鄉軍的形成,樹立了“文學墨江”的品牌,可以寫入始興的文學史。從粵北范疇的基層文藝來說,開始形成了“翁源書畫翁山”“仁化圖說丹霞”“始興文學墨江”的三足鼎立態勢。
饒遠(著名兒童文學家、國家一級作家):就是在這種天時——奔赴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時代;地利——中國最美小城、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人和——一批批越戰越勇的鄉土作家隊伍匯集的黃金時代,《九齡文叢》應運而生,呱呱落地了。作為在始興誕生的作家,面對家鄉欣欣向榮的文壇,我由衷地祝賀《九齡文叢》的起飛!它是始興獻給新時代的一份厚禮!
夏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叢書的出版發行,既是韶關文壇的一件盛事,更是我市宣傳系統的一件大事和喜事。始興縣的文學發展經驗,值得向全市宣傳系統廣泛推廣。
榮笑雨(市作協主席):始興是一個文學大縣,也是作家群最優質、作家數量最多的一個縣。出版這樣一套品種純粹、數量飽滿的叢書在韶關各縣也是首次,這樣的成績也讓省作協非常關注。相信始興在未來的文學創作上,會有更多的作品走出韶關,甚至走出廣東。
溫阜敏(市評協主席):我以《九齡文叢》為契機,管窺始興文學群落概貌印象。一是深厚的鄉土現實主義。具備突出的現實主義精神,立足鄉土,直面人生,多見現實主義主題,題材多樣化。如舉凡客家文化、圍樓文化、山鄉文化、紅色題材、歷史民俗、當代生活、兒童題材等等,都進入群落的寫作閾。二是突出的生態保護綠色題材。這是一個極具世界性寫作的題材,現代性地標性的亮點,頗有地域性色彩。三是自覺平衡的文體意識。寫作文體豐富健全,各種主要的文學體裁都有人屬意寫,發揮了各種文體藝術表現的審美特征與反映生活的優勢。四是強烈的入世情結。有著強烈的二為導向,有擔當、有責任、有良心、有道義,他們自覺配合當地的中心文化工作,主動為當地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五是緊密的凝聚力。這是一個團結向上,互補共榮的文學群落,初步建設成一個縣域寫作活動的健康活潑的自生態。
雷雨明(始興縣政協主席):《九齡文叢》共收錄始興本土作家10部力作,有散文集、詩歌集、兒童文學集、故事集、小說集、兒童詩集、歷史評論集、生態文學獲獎作品集,體裁眾多,內容豐富,既展示了始興縣本土作家的實力,也說明了始興縣文學事業的多元化。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縣首套文學叢書,填補了始興縣尚未出版文學類叢書的空白,也代表了始興文學創作的新水平,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始興文學群落”精彩紛呈
榮笑雨(市作協主席):書分五類,熱讀、必讀、常讀、隨手讀、不讀。李富根的歷史文化評論集《歷史的余音》屬于第三類和第四類,隨時都可以拿出來翻一翻。他在歷史的碎片中尋找一些真實的細節,告訴我們原來歷史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讀起來有趣而新鮮。
王心鋼(市作協副主席):張熙恩小說集《獵魂》中的重頭戲《寶藏謎蹤》是根據始興著名景點東湖坪傳說創作的作品,作者把故事置身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歲月,讓故事變得更具悲劇感和歷史感,它活化了歷史,演繹了傳奇,拓寬了當地旅游文化的邊界,未來,還可以為拍成影視作品提供腳本或者故事。
王忠一(市作協副主席):心靈崇高,詩歌才會變得崇高。受心靈指引,《客家粵北》中的詩作提供的意境和畫面是美的。它蘊含著自然之美,情感之美,哲思之美,詩人的人格魅力之美,它所呈現出的境界是寧靜的澄明的,圣潔的。
鐘學松(市評協副主席):讀罷李炳強的散文集《無須對白》,有三點感想,一是不懈追求,夢想花開在始興;二是立足本地,家鄉風物細致描;三是無須告白,明確方向促成長。
羅俊華(韶關學院教授):詩歌最本體的特征是言志抒情。沒有“我”就沒有言志抒情主體,就沒有詩歌。在審美表現和審美價值上,陳志強的詩歌集《客家粵北》具有獨特體驗的“自我”之情、“大我”之境、“超我”之思。
楊青松(市評協副秘書長):行者無疆,但見精神。散文集《行走始興》的作者官見全非走馬觀花,乃是蹲下身發掘家鄉的文化珍珠,記史繪事,攬來風物人情。他把工作、興趣、熱愛、奉獻融為一體,化作細流涓涓的文字,暢敘文學的真。寫小文章,潛深渡水,期大格局。修養學識,探究思考,文字已現。如此筆耕不輟,又能厚積薄發,此心可嘉。
潘光勇(市評協副主席):鄧旺山的兒童文學集《香噴噴的月亮》有三個“度”。即心懷天下,對素質教育認真思考的高度;大愛無疆,對萬事萬物能蹲下身段平視的角度;春風化雨,對人間百態靜觀笑看的溫度。
胡列志(市評協副秘書長):《和影子生活的人》文集有對人性善惡的思考,對生活對世事的認真思考,對家庭與愛情的態度和角度。讀了兩遍,越讀越沉重。這些故事,就像一個個酸苦的果實,被鄧斌用文字串了起來,我逐個逐個品嘗,人生的五味在我心中交融雜陳。
周偉(曲江區作協主席):閱讀陳向明的散文集《山里人情》是愉悅的,感覺是親切的溫潤的。他以豐盈的人生閱歷,飽滿的思想情感,扎實的文學功底,敏捷的藝術觸須,捕捉著人生百態,不急不緩,從容淡定地展現他眼中的時代風貌,講述他的生活悲喜與人生理想。
鐘友芳(市評協通聯部長):一個作家有高超的寫作手法不一定意味著能創作好的兒童文學,兒童詩在某種程度上比成人文學更難駕馭,李京平的兒童詩集《給星星一塊餅干》就寫的很好,很有趣味。
羅偉文(市一中教師):生活的富足不能以透支自然為代價。愿具有“文字簡單樸素、意義舉重若輕,輕松與沉重、雙重情感交織,既有敘事寫實、也有虛幻想象”三大特點的《綠色家園》生態文學作品集(李京平 何麗芳主編)如一劑良藥,能治愈人們迷失的心靈,喚醒人們沉睡的意識。(韶關日報記者 馮春華 特約記者 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