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始興縣被生態環境部
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同時這也是韶關市首個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始興,古之福地,也是韶關最早的名字。1700多年前曾是粵北第一古郡,它位于廣東省北部,韶關市東部。始興歷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是聯合國認定的“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始興堅持以擦亮“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品牌為主題,以打造“環車八嶺生態經濟圈”為主線,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全域化等‘四化’建設。
始興生態環境優美,自然風光秀麗,是粵北林業大縣。近年來,始興縣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省、市關于綠美生態建設的部署要求,一以貫之堅持“生態立縣”發展戰略,全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始興樣板”。
冬日車八嶺(鄧斌 攝)
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縣森林蓄積量1620萬立方米,居韶關市10個縣(市、區)首位,森林覆蓋率達77.81%,位居全省前列。創新發展“互聯網+大數據+森林資源管護”,在全市最先上線“智慧林長”綜合管理平臺,將全縣1135名各級林長、護林員、監管員和256.3萬畝山林納入信息化監管。今年以來,全縣共開展巡林756次,巡林里程6446.27公里。
車八嶺風光(鄧斌 攝)
境內有“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全國林業科普基地”——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它位于廣東省東北部粵贛交會處,總面積16110.7公頃,屬森林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珍稀動植物,是中國綜合自然保護區之一。珍稀動物有華南虎、黃腹角雉、穿山甲等,珍稀植物有伯樂樹、傘花木、紅椿等,同時也是我國具有國際意義的14個陸地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南嶺山地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多樣性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物種寶庫 南嶺明珠”。
截至目前,車八嶺保護區共發現野生高等植物1949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7種;野生動物1686種(脊椎動物465種、昆蟲1221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77種;大型真菌699種,已知食用菌117種,藥用菌39種,毒菌34種。
在大氣環境治理方面,始興縣先后制定并印發了《始興縣縣城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整治方案》《始興縣國省道沿線環境及揚塵治理專項整治工作方案》《始興集中開展淘汰黃標車整治行動實施方案》等系列工作方案,全面提升全縣大氣環境質量。
始興縣墨江生態園
針對水資源保護工作,始興縣按照“治、提、防、引、管”的思路,大力推進河長制,建立了縣、鎮、村、小組四級河長體系,促進全縣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把全縣河域打造成水清岸綠、河暢景美。除落實河長制外,始興縣還大力開展全域治水、碧水興城工作,實施推進鎮級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等重點項目、“五清”等專項行動和縣城道路水管網建設、雨污分流管網建設、河流水庫綜合整治工程等改造工作,全面提升水環境質量。
目前,全縣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和江河斷面水質達標率均為100%,轄域內無劣V類水體,縣城建成區內無黑臭水體,展示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成果。
廖向榮 攝
在土壤治理方面,始興縣探索出了一條科技+土壤污染防治的特色方案。在具體工作中,始興縣注重從源頭預防為主,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實施分類別、分用途的治理。例如,在農業領域,始興縣大力推廣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有效減少了農藥使用,同時還能提升水稻產量。
為構建生態產業體系,始興縣堅持“綠色、生態、環保”理念,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在上世紀90年代引進了德寶、標準等無污染、高效益的綠色生態工業企業,同時關閉了造紙廠、鐵合金廠等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綠色低碳產業結構不斷完善,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
生態文化厚植于民。堅持生態教育從娃娃抓起,在中小學開設生態教育課程。編制了《始興生態教育讀本》《始興生態建設》等多種雜志讀本,成功舉辦“共愛墨江·我們都是行動者”等內容豐富的主題活動,引導公眾積極參與,進一步弘揚生態文化。
滿堂客家大圍
始興是典型的客家地區,“中國圍樓文化之鄉”,現有圍樓249座,歷來就流傳著“有村必有圍,無圍不成村”的說法。這些圍樓點綴在始興的青山綠水之中,使始興這方土地充滿了神秘的鄉村色彩,成為始興地標性建筑。
滿堂客家大圍就是其中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坐落在盛唐名相張九齡、抗日名將張發奎的家鄉隘子鎮。據記載,大圍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咸豐十年(1860年)建成,歷時28年時間。大圍的興建旨在保民蓄財,防范山賊土匪,它由三個單元(上新圍、中心圍、下新圍)組成,整體結構是以中軸對稱,四周向心的合院聚居為布局,祠堂設置、住房格局,融入了方位觀念、次序觀念、等級觀念和宗族倫理觀念,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家族結構形態的特征。
大圍占地總面積約2.3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7864平方米,圍內有9廳、12院、28天井、777房間,分設寢室、廚房、糧室、雜物間、廁所、牲畜欄舍、糧倉、水井、大院、祠堂、議事廳、私塾等,是民居建筑中“方圍”系列的典型代表,享有“嶺南第一大圍”“粵北第一民宅”的美譽。
風度村
紅梨村
近年來,始興縣依托“圍樓、生態、溫泉、人文”等特色旅游資源,圍繞打造大灣區“后花園”“康養地”“體驗場”,緊盯“雙區”旅游大市場,加快推進“環車八嶺生態經濟圈”規劃建設,打造了水南村、紅梨村、風度村等一批鄉村旅游示范村,滿堂客家大圍旅游景區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圍樓文化旅游線路(都亨至滿堂圍)被評為“廣東省鄉村旅游精品線路”,“九齡故里·印象圍樓”線路入選廣東省歷史文化游徑。先后被評為“中國魅力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全國十佳生態休閑旅游城市”“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
如今,“生態始興”品牌進一步擦亮,全域旅游蓬勃發展,始興的“綠水青山”也成了“金山銀山”。
始興農業獨具特色,農特產品豐富。始興是粵北地區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農業縣,擁有粵北地區面積最大的小平原,素有“粵北糧倉”之稱,一年四季瓜果飄香,榮獲“中國楊梅之鄉”“中國枇杷之鄉”“中國石斛之鄉”等稱號。
有機蔬菜種植基地(楊雨虹 攝)
立足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該縣培育了黃煙、蠶桑、馬蹄、香菇等生態農業產業。進入21世紀以來,該縣進一步推進生態農業產業發展,重點培育了楊梅、枇杷、蔬菜等生態農業產業,打造了湞江河谷萬畝水果生產基地、墨江平原綠色蔬菜生產基地等一批規模化、產業化的生態農業產業基地。
始興縣隘子鎮滿堂村香菇種植產業基地(官正旺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始興縣更是堅持把生態農業、精細農業作為農業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大力實施“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工程,全域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力度,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并加強農業品牌建設、運營和維護,培育發展了特色水果、有機蔬菜、優質稻等生態農業產業,同時因地制宜發展了太平鎮毛竹、羅壩鎮油茶、隘子鎮仿野生靈芝等林下經濟。目前,全縣擁有林下經濟面積5.3萬畝,可用于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面積36萬畝。
張九齡宰相粉
始興縣“張九齡宰相粉”始創于唐玄宗年間,傳承至今有1300多年歷史。相傳在張九齡年幼時,其母用當地山稻米和山泉水磨槳制成的一種米粉,給挑燈夜讀的小九齡做夜宵。因米粉產自張九齡家鄉,后也稱為清化粉、宰相粉,清末《始興縣鄉土志》和民國《始興縣志》記載其為香粉。因其煮在水里不易爛,吃在嘴里爽口潤滑,深受消費者喜愛。2010年,清化粉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5年,宰相粉制作技藝被列入廣東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宰相粉制作技藝之曬干
展望未來,始興縣將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為新的起點,以更加創新、更加開放、更加務實的氣魄和作風,久久為功、持續發力,持續筑牢始興生態底色,全力打響“善美韶關·生態始興”城市品牌,譜寫始興高質量綠色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