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始興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最近的野外考察中,首次發現了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桫欏,隨后,另一處山谷附近又陸續發現大約30多株桫欏。同期發現的還有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2019)的粗齒桫欏。
4月21日上午,記者跟隨始興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前往發現桫欏的地方。在一處山谷下,靠近溪流的地方,生長著一株高2.3米,冠幅4米,樹干直徑達18厘米的桫欏。
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林業高級工程師肖家亮介紹,最開始的時候,工作人員是在開展資源普查時,在核心區的一片原始森林里發現了一株桫欏,為幼株,高1米左右。是南山保護區首次發現這種植物。后來經過走訪,又在這處山谷處發現了這棵更大的桫欏,據他們測算,這棵2.3米高的桫欏樹齡在30年左右。
肖家亮介紹,桫欏(學名:Alsophila spinulosa(Wall.ex Hook.)R.M.Tryon),是桫欏科、桫欏屬蕨類植物,有“蕨類植物之王”贊譽。桫欏是能長成大樹的蕨類植物,又稱“樹蕨”,與恐龍同時代出現于2億至3億年前,曾經是恐龍的食物,與恐龍同屬“爬行動物”時代的兩大標志,是現存唯一的木本蕨類植物,科學界稱它為研究古生物和地球演變的“活化石”,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又被眾多國家列為一級保護的瀕危植物。
這片山谷生長著大小不一的桫欏,形成了一個小群落
隨后,工作人員沿著這棵桫欏方圓100米的范圍內進行調查發現,附近還生長著很多桫欏,初步統計有30多株,大小不一,但生長狀況良好,這些桫欏已經形成了一個小的群落。
而在其中一顆桫欏的葉背上,工作人員還發現了上面布滿的孢子。“我剛剛數了一下,這里最小一片葉子就有100個孢子,大一點的葉子就有300個孢子。整棵樹上我算了一下,有4500個孢子,數量已經很多了。”肖家亮說,這些孢子會在八月份成熟,成熟后隨風飄揚,附近就將產生很多小種群。接下來,工作人員將繼續深入,擴大考察范圍,進一步摸清底數,嚴格落實保護措施,讓桫欏得以自然繁衍。
據了解,南山保護區總面積為7113公頃,其中核心區3749.9公頃,緩沖區1769.5公頃,實驗區 1593.7 公頃,是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地帶。南山保護區境內生物多樣,溝谷交錯縱橫,多溪流。而桫欏是半陰生的植物,喜歡長在溝壑邊溪流旁,這為桫欏的生長提供了一個適應的環境。
近年來,始興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啟動了《始興南山保護區森林固定監測樣地項目》,以1公頃的面積作為監測樣方,選取了區內具有代表性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觀光木、江南油杉等三個樣地。森林固定樣地3個樣地中,目前共記錄到有維管束植物176科696屬1554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7種。
此次桫欏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南山保護區卓有成效的保護措施充分地維護了物種寶庫的穩定,同時也對推進始興縣生態文明建設、鞏固粵北生態屏障、保護生物多樣性、服務于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等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