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始興,是一座歷史底蘊深厚的粵北小城,這里孕育了盛唐名相、著名詩人張九齡,因而有“九齡故里”之稱;這里生態環境優美,氣候舒適宜人,是一個宜居宜業的小城。大學畢業以來,我回到始興參加工作,見證了始興在文化發展上做出的努力和嘗試,深感文化振興為這座粵北小城帶來的改變和發展。
“九齡風度”的傳承與發揚
盛夏的夜晚,蛙聲蟲鳴和燈光曲樂同奏,詩聲朗朗和兒童嬉笑交錯,“嶺南第一大圍”滿堂客家大圍門口,“九齡詩韻 圍樓始興”2025年廣東(始興)圍樓文化旅游周啟動儀式暨張九齡詩詞獎、“滿堂杯”書畫賽頒獎儀式正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因為本次活動的舉辦而相聚在九齡故里、生態始興,共赴這場圍樓文化和詩詞文化的盛宴。以圍做媒,以詩會友,用書畫和詩詞,將天南海北的文友們聚在一起,將始興這座粵北小城的獨特魅力通過活動展現在世人面前,這是始興經濟、人文并舉的重大成果,是始興圍樓復興、文化振興的一份高質量答卷。
始興作為盛唐名相張九齡的故鄉,始終將傳承發揚“九齡風度”擺在重要位置,不僅在全縣各鄉鎮開設風度書房,還創辦九齡中學服務代代始興學子。近幾年,始興修繕文獻公宗祠,開設“九齡講壇”,出版“九齡文叢”和“九齡文集”,更將“九齡宰相粉”做成始興特色品牌,走進了高校食堂和大灣區商超。九齡文化成為始興最為鮮明的文化符號,“九齡風度”進一步豐富了始興人民的精神內涵。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懷著對故鄉始興的熱愛,畢業后我選擇回到家鄉工作。幾年來,隨著始興對“九齡風度”的弘揚和宣傳,我對張九齡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也將以正直、高潔的九齡風度作為一生的追求。
古跡大圍的保護和開發
古樹參天,古塔佇立,厚重的木門后面是一排現代化的玻璃幕墻,孩子們透過一個個凸透鏡的小孔好奇地觀察著不一樣的小世界,這是改造后的周前藝術公社。據講解員介紹,這里的設計注重保護和開發并舉,不破壞原有古樹,利用旁邊的古塔,結合藝術鄉建精心設計打造,形成了這個傳統與當代融合、人與自然融合、高雅和通俗融合的新時代始興文化實景。
始興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古村、古圍、古樹等資源豐富,近年來,經過保護和開發,因地制宜盤活了一批歷史文化資源,不僅留住了特色風貌,再現了歷史場景,更打造了新的文化空間。如今,長安圍經過改造重新投入使用,搖身一變成為面向社會開放的風度書房;“嶺南第一大圍”滿堂客家大圍服務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研學觀光的游客;墨江文苑成為始興人家門口的藝術殿堂,成為市民鑒賞藝術作品、品味文學魅力、閑時遛娃散步的好去處;周前古村重現古墟夜市,恢復舊日熱鬧的盛景;周前藝術公社為家長和孩子們提供了閱讀、學習的最佳場所,也為國際學術會議在始興舉辦提供了專業化、現代化的場地。
“你是始興人?我前段時間去過始興,那里空氣清新,文化氛圍濃郁,是個非常適合度假小住的地方。”在一次出差中,當我介紹自己是始興人時,對方這樣說道。古邑長興,迎客八方,始興的文化實景讓始興的美譽度、知名度不斷提升,也讓始興人民的歸屬感、自豪感愈發強烈。
文藝之花的萌芽和培育
“今晚要早點吃飯,吃完我要去文化廣場看表演。”女兒仰起頭看著我一臉認真地說道。夜幕降臨,文化廣場上各種顏色的舞臺燈交錯,臺上活力滿滿的小朋友們又唱又跳,大方地展示著自己準備已久的節目。臺下的觀眾默契地在每一個節目結束謝幕之時,毫不吝嗇地給這群小演員們最熱烈的掌聲。“媽媽,等我長大了,我也去學跳舞,我也上去表演,到時候你也在臺下給我鼓掌好不好?”文藝的種子因一場表演在孩子心里開始萌芽。
從書法、繪畫、攝影作品的比賽、展覽和全國性詩歌論壇的成功舉辦,到文藝活動、文藝匯演的落地舉行,始興文藝愛好者和對文藝感興趣的兒童、學生們,有了更專業的指導和更廣闊的展示空間,文藝逐漸走向了普羅大眾,全縣文藝氛圍愈加濃厚。今年春節,始興舉辦了全國春節“村晚”示范展示活動,并通過網絡直播為全國觀眾上演了一臺極具始興特色和客家特色的熱鬧盛會。此外,隨著鎮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和送戲下鄉的深入推進,鎮村文化活動場所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提升,鎮村居民的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廣場舞阿姨們有了發揮余熱的絕佳場地,文藝之花在始興絢爛綻放。
當聚光燈再次亮起,女兒在才藝表演的舞臺上面帶笑容,翩翩起舞,臺下的弟弟跟著音樂輕輕哼唱。明年,或許姐弟倆可以一起上臺表演了。
文化振興的碩果與未來
“首屆張九齡詩詞獎的舉辦,緣起于我在鄉賢座談會上的首次提出和成功鄉賢、九齡后裔張相龍同志的慷慨捐資。從謀劃好到落實好,才讓這個活動舉辦得有聲有色、出新出彩。這是始興今年文旅的一件盛事。”始興縣委書記華關在活動致辭中提到。從動議到實施,從鄉賢到學者,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始興的文化活動中,文化振興的隊伍逐漸壯大。
這次張九齡詩詞獎的舉辦,催生了一批致敬九齡、感懷抒情的詩詞,也誕生了不少吟詠始興山水、歷史人文的佳作詩篇。多年來,始興縣始終堅持經濟、人文并舉,謀劃推出了文化“三部曲”:一篇始興文賦,一首始興民謠,一部在始興取景拍攝的電影。始興賦記錄古今名人,也講述當下實景風采;始興民謠用客家話細數始興特色美食、美景,唱響迎客八方的盛情;《仙女鳥飛過的夏天》這部電影則向大家展示了滿堂客家大圍和始興鄉村生活的獨特魅力,始興文化“三部曲”成為始興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文化振興碩果累累。
從本地采茶戲到新編“三句半”,從詩詞曲賦到電影民謠,越來越多富有特色的始興文藝作品誕生,象征著始興文化振興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遠,以文賦能、以文促進也更有未來、更有希望。
“德惟善政,功以利民”。當始興的文化因子被重新激活、賦予生命,始興經濟和人文并舉的成功實踐不斷為始興各項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賦能助力。始興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切身體會到了文化發展帶來的變化,從孩童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到年邁老人老有所樂,始興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始興在文化傳承與發展方面的經驗和成果將影響世世代代的始興人民,始興也將逐漸發展為人文蔚起的出色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