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興境內,古代曾經建有不少戲臺,據著名的始興文化學者、縣政協原副主席廖晉雄著作《千年古縣始興》記載:在清代,各墟鎮集市都建有露天戲臺,縣城原有三座戲臺,分別建在城隍廟、關帝廟、袁爺廟,均早失。鄉鎮集市的戲臺,現殘存周所古戲臺、馬市古戲臺。其中,周所古戲臺、馬市古戲臺、沈所古戲臺留有楹聯。
下面,我根據手頭掌握的資料和實地察訪的情況,侃一侃始興三座古戲臺的楹聯。
周前古戲臺楹聯
據載,周所村建于明初洪武年間,周所墟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由于清化河改道,導致原來的村莊一分為二,一個屬于頓崗鎮,叫周所村,一個屬于城南鎮,叫周前村(當地人習慣叫周所墟)。
周前古戲臺,又名鑒觀臺。現在懸掛的楹聯是村民回憶的老楹聯:
鑒古來,得失興亡,吾輩當著眼;
動副詞,名名名名,名詞動動詞;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
觀今世,興衰勝敗,走馬揭臺前。
動名詞,名名名名,動詞動名詞。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按古代使用的平水韻,紅字指有錯誤)
但是,結合撰寫對聯必須字句對等、詞性對品、結構對應、節律對拍、平仄對立、形對意聯的要求,通過仔細研究,我發現該楹聯存在幾個問題:
一是上下聯不規則的重復了“興”字,這是對聯撰寫大忌。
二是上聯尾句中,“著”是仄聲,按理這個位置必須要平聲。
三是下聯尾句“走馬揭臺前”,問題相當多。
1.意思不通順,連貫不起上句的“興衰成敗”,出現得非常突兀,而且意思也不好理解。
2.與上聯“吾輩當著眼”詞性不對仗。
3.與上聯“吾輩當著眼”結構不對仗。
4.與上聯“吾輩當著眼”內容不對仗。“走馬”與“吾輩”對不上,“臺前”與“著眼”對不上。
5.與上聯“吾輩當著眼”格律不對仗。“馬”與“輩”平仄相同,按理這個位置,上聯“輩”是仄聲,下聯這個位置必須是平聲。
古代的人從小就要學習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等等,可以說文字功底遠勝于現代人,按理來說,古人是不可能出現撰寫出這樣錯誤百出的對聯,并且還予以懸掛。
當然,據村民回憶,老楹聯是清代撰寫的,后來毀于火災。所以,當代的村民記憶出現偏差,也不足為奇。為此,我與有關村民進行了溝通交流,他們也覺得應該是記錯了。我還查找了廖晉雄撰寫的有關書籍,并專門致電請教了他,然后按照對聯撰寫規則綜合分析,認為原來的對聯應該是:
鑒古來,得失興亡,吾輩當須著眼;
動副詞,名名名名,名詞動詞動詞;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
觀近世,盛衰勝敗,斯人及早回頭。
動名詞,名名名名,名詞動詞動詞。
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按古代使用的平水韻)
認真分析這幅對聯,詞性、內容、平仄、格律都符合要求,意思明白,且是警世喻言。其中,“古來”“近世”為副詞對名詞,雖然詞性不同,但古代不少名聯也是有副詞對名詞的相關例子。另外,“得”與“盛”、“吾”與“斯”平仄相同,并沒有違反對聯規定要求。
另外,根據廖晉雄數十年前的實地記錄,古戲臺上本來懸掛著兩副楹聯,臺前左右木柱上懸掛的是:
看得出莫吵,看不出莫吵,應持靜觀態度;
坐前排也好,坐后排也好,總要新色戲文。
楹聯木柱上有小字,寫了“乾隆廿年立”,即公元1755年。
臺中左右木柱上懸掛的就是之前那副鑒古來的楹聯。同時,鑒觀臺的墻壁上,巨大蝙蝠下面左右各懸掛著兩個豎的匾額(現仍有痕跡),右邊為“福自天申”,左邊為“富貴吉祥”。
我本人發現戲臺左右后臺墻腳石柱上也有對聯,可惜右邊脫落明顯,看不清,只能看到“傳……舜世”幾個字,左邊被磚石擋住了,看不到字。
近年來,城南鎮大力發展文旅事業,把周前古村打造成為旅游知名地、網紅打卡點,并且經常在當地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來周前古村參觀游玩的人越來越多,絡繹不絕。為了不誤導世人,不影響周前村、城南鎮乃至于始興的文化形象,如果能夠把錯誤的楹聯糾正回來,就更好了。所以,今年4月,我將有關情況與城南鎮黨委書記陳敏進行了溝通,得到了她的充分重視,及時安排有關人員處理,防止出現以訛傳訛的現象。
馬市古戲臺楹聯
幾十年來,我雖然從來沒有去看過馬市古戲臺,但是先后在各種書籍文章中看過馬市古戲臺楹聯的三個版本。
一是:
世事直如戲劇觀,優者勝,劣者敗,古今中外同感喟;
樓臺本為歌舞起,北之梅,南之李,農工旅商盡歡顏。
二是:
世事直如戲劇觀,優者勝,劣者敗,古今中外同感嘆;
樓臺本為歌舞起,北之梅,南之李,農工旅商盡歡顏。
三是:
世事直如戲劇觀,優者勝,劣者敗,古今中外同感嘆;
樓臺原為歌舞高,北之梅,南之李,農工旅商盡歡顏。
但是我一直都有疑問,總覺得過去的人撰寫對聯的水平遠在我們之上,不應該出現一些常識性錯誤。主要是感嘆與歡顏確實是對不上,雖然在楹聯中,動詞與名詞也可以對仗。但是,在這個對聯中,感嘆與歡顏不僅僅詞性不同,連結構也不同,這樣的對仗還是有點小瑕疵的。
于是,今年4月,我上去馬市,找到古戲臺,通過一番攀墻爬樹,終于仔細觀看到楹聯石柱,方才了解到馬市古戲臺的楹聯原來是這樣:
世事直如戲劇觀,優者勝,劣者敗,中外古今同感喟;
樓臺本為歌舞起,北之梅,南之李,工商農旅盡歡迎。
這幅對聯是民國時期撰寫的,梅是指著名京劇表演家梅蘭芳,李是指著名潮劇表演家李來利(另有一說是粵劇表演家李雪芳)。他們兩個人在當時曾有北梅南李之譽。
不過,也有美中不足,“敗”與“李”均是仄聲,如果“劣者敗”能夠寫成“劣者輸”,那就更完美了。
馬市古戲臺后墻上還刻有一副楹聯:
過眼皆空,但惜繁華似夢;
現身說法,何妨粉墨登場。
曾有書籍將上聯誤記成“但惜繁華世界”,那是弄錯了,無論從詞性、結構來說,都與下聯并不對仗。
沈所古戲臺楹聯
沈所古戲臺如今已然不存,其位置在現在的沈所鎮沈南村委會。
古戲臺名為“古鑒臺”,是青磚、杉木、半圓筒厚瓦結構。戲臺正對同期建成的關帝廟,臺高約1米,寬8米,深9米。戲臺后兩側各有一間小屋,屋內有青磚砌成的階梯通往戲臺,戲臺后壁正中懸掛著有一只木刻老鷹,老鷹張開雙翅,雙爪抓著一只麻雀,目光明銳,正視前方。戲臺面是由五寸厚的杉木方板整齊鋪成,由半圓青磚砌成的柱墩,墩面安有大木梁承挑著戲臺板,相當結實平穩。
臺前兩側木柱刻著一副對聯:
頂冠束帶,儼然君臣父子;
停鑼息鼓,誰是兒女夫妻。
以上來源于《沈南村村史》的記錄。不過,我懷疑這副楹聯有可能記錯了。因為,“冠、帶”與“鑼、鼓”平仄一樣,這是違反楹聯撰寫要求的,如果下聯是“息鼓停鑼”,就符合平仄了。
只是,沈所古戲臺已經在1958年被拆除,從此“停鑼息鼓”,現在也無法探究楹聯原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