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人總是吸引很多人的眼球,出名的人總是得到很多名譽,明星卻會得到很多粉絲,著名的科學家也會名留青史;唯獨平凡的人創造世界,默默無聞,平凡的人成就奇跡,依然不驕不躁,平凡的人有了自己的夢想,一生去追求,或者平凡的人沒有夢想,卻為夢想活了一輩子。
車八嶺本來是廣東韶關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地方,車八嶺的人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車八嶺的風景是平凡不能在平凡的山區風景,可如今,卻名聞中國自然保護區,名聞中國,名聞世界,也日益走向了人們的眼簾,深入人們的話題,甚至步入人們的夢里。車八嶺的未來也就成了很多人關注的一個動向,它牽動的不僅是一個小小的自然保護區,同樣牽動一方決策,牽動一個領域的潮流,乃至世界的保護區風向。
見證它變化的人自然不少,真正見證的它大部分過程的人卻不多,但總歸是有的。車八嶺人阿城(化名)算得上一個吧。他1992年從一個當時非常不起眼,而又新出現的專業——環保專業畢業后,定向回到始興,分配到了車八嶺。
剛到車八嶺,只見河邊僅有幾棟兩三層高的房子,像幾個好友在叢林中相互依靠著,生存著,而他的環保專業當時并沒有用武之地,只能從一些打雜的活兒做起,這個叫干什么就跑去干什么,那個吩咐做哪樣就去做哪樣,整天忙來忙去,沒有固定的時候,因為勤勞,漸漸地,人們也就喜歡這個其貌不揚的小伙子了。晚上晚飯后,大家就聚集在一起打牌,說笑,可那時沒用周末,工作又太忙,交通又不方便,他們一個月也難得回家一、兩次,而他家就在離車八嶺管理局40多公里的隘子,都無法回去,更別說其他更遠的員工了。
于是,一些有門路的人紛紛想辦法跳出車八嶺的大門,回到縣城或離縣城沒用那么遠的地方工作。而阿城像那些沒用后門可走的普通員工一樣,只能留在車八嶺,默默地守護著這兒的一草一木,讓它們從當初的元氣大傷,一點一點地恢復自己的原始狀態。
當時,也有人想從讀書這條道路上走出山去,可那時候的工資,很難維持一個人帶薪去讀書,而且他的專業雖說未來會很吃香,可當時是不太受歡迎,于是,阿城就安心在車八嶺工作,離家還近些,為了能夠多點回家的機會,他只好用一個月的工資,買了一輛自行車。那時,自行車也算得上一種時尚的交通工具,就像現在的小汽車走進家庭一樣。自行車還給他的工作帶來了便利,由于阿城工作勤奮、任勞任怨,無論分配他做什么,都能及時、很好地完成,局里就把50多號人的伙食購買任務交給了他。
常常,一大早,阿城就騎著單車,去車八嶺六、七公里外的都坑鎮上為大伙兒購買早餐或早餐原材料,同時也買好一天的部分食材,只要單車能夠運載回去的,他都一口氣買了,自己搭回局里,天長日久,鎮上的一些賣菜、賣肉的老板都成了他的朋友。噢,別以為這樣就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其實,這才剛開始,接著,他又得跑上跑下,當時的河邊還在建設當中,舞廳、食堂、博物館等工程也動工不久,還在建設當中,他就在各種項目、基建、財會、出納等各種部門跑,可謂是萬花油,哪里需要就往哪兒鉆,搶直到哪兒他就打到哪兒,典型的老黃牛。
車八嶺自1982年成立以來,到90年代中期也有有十年以上了,森林也從原來的林分改造更新采伐到封山、育林,漸漸恢復了茂密林區景色,各種動物也有了生存的空間和環境,因此,車八嶺成了一個“蛇多蟲多”的地方,一次,一個員工晚上去衛生間,由于燈光太暗,沒有注意到,被蛇咬了腳跟,涼鞋都被咬破了一個口,更別說腳了,可他并沒有太在意,只是用一個刀片割了一個口,把毒血放出來,看見血變成了鮮紅之后,又回去睡覺,第二天起來,發現腳后跟有點微腫,幾天后就沒事了。他算是幸運的,遇到的是一只“老鼠蛇”,毒性不強,專門破壞人體免疫系統。
有一天夜里,由于當時電話很少,至于辦公室才有,當時離場部幾公里遠有一個茶場,茶場里的一位員工家里打來急電,必須要叫他接電話,于是,阿城只好大著膽子,一個人走夜路去叫那位員工,途中經過一片很多竹子的地方,據說那兒死過人,時常鬧鬼,嚇得他趕緊跑步過去,回來的時候,過鐵索橋時,手上冰冷,他馬上意識到自己觸摸到一只蛇,趕緊輕輕往回走了幾步,然后,等蛇過了之后才過橋,待回到宿舍,發現自己渾身都濕透了,那是深秋季節,全是被嚇出來的汗。
隨著時代的發展,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在與世界接軌。俗話說,御外必須先安內。車八嶺自然保護區自然深深懂得這個道理:保護區的領導們多次召開各種會議,商量如何把保護區內的原住民的生活穩定下來,讓他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保護區的自然資源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而他們也會主動地參與到保護區的工作中來,一起為保護區的發展而努力。為此,阿誠就和同事們一起深入瑤民家,為他們提供各種果樹種植指導,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對于保護區的一些具體工作也交給當地的居民去做盡可能多地為他們創造就業機會,同時也深入調查一些居民家里的計劃生育和生活困難情況,向上一級單位提出申請,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
車八嶺是一個天然大氧吧,高負離子的大氧吧,因此,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意識的提高,對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多珠三角地區和廣州等地區的人聞名而來,來這兒自駕游休閑度假。但是,鑒于車八嶺是一個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對旅游有著嚴格的控制,不能像一般的旅游區一樣進行大肆宣傳與推廣,而是必須嚴格控制在生態游的范圍內,同時對前來度假、旅游的人群數量進行嚴格的控制,不能對保護區產生負面影響。為此,阿城他們也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使得前來旅游的客人懂得如何保護好這兒的自然資源,不能進行任何人為的破壞,相反地還要倡導游客自覺地參與到自然資源的保護中來。
當然了,面對著這么一個大自然的寶庫,不好好利用,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這不,一群又一群的孩子們,在家長陪同下,有秩序地有組織地來到車八嶺接受科普知識的教育。瞧瞧,這一大早的,這群孩子們都悄悄地,跟在家長和指導老師的后面,豎起耳朵,他們在干什么呢?原來,他們在進行清晨的觀鳥活動,在諦聽各種鳥叫,分辨不同聲音的是什么鳥兒,只見,指導老師說,聽聽,這個,聽聽那個……
路上,只見孩子們又拿著望遠鏡,尋找著不同的鳥兒落點、身影……
早飯后,又漫步在車八嶺的生態教育小徑,去認識各種種植物:蕨類、楠木、桂花、觀光木……蝸牛、蜘蛛、毛毛蟲、豆娘……
當筋疲力盡的孩子們回到旅店時,他們的夢里兜滿了各種各樣的生物形狀、聲音、生活習性……
第二天,他們又走進一個更加集中的地方,車八嶺博物館,這里不僅陳列著種類豐富的植物標本,同樣展示著不同的鳥類、獸類、昆蟲等不同標本,每一個樓層都是一個令人眼洞大開,不停地觀摩、記錄、思考不同的問題,聆聽講解員的不同講解,思索著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處的各種問題,所有這些,一點一點地積累著他們的人生、豐富著他們的視野,拓展著他們的思維,也在發展著保護區的未來。
可,這些,還遠遠不夠,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因此,車八嶺人又在思考,該如何更進一步地拓寬、拓遠不同旅游資源,旅游思路,回饋給社會更多更有益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