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豐潤鎮饒家頭村農民在晾曬收獲的玉米。朱大勇攝(人民視覺)
農民愿不愿意種糧、愿意種多少糧,關鍵看種糧能給農民帶來多少收益。要強化政策保本功能,讓農民安心種糧。從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到完善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再到切實發揮儲備糧吞吐調節作用……新時代以來,我國不斷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增強各環節兜底能力。各地著眼小農戶需求,探索建設“糧食銀行”存糧待售、推廣農膜以舊換新等,不斷提高扶持手段的精準性和激勵效能。
也應看到,當前促進農民種糧增收還面臨不少挑戰,如農資成本上漲、耕地細碎化、糧食比較效益較低等。相關調查數據顯示,以糧食作物為主的村莊平均收入水平比以其他作物為主的村莊低20%左右。在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農業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農村勞動力面臨老齡化、兼業化,也讓“誰來種地”成為繞不開的課題。正因此,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就是培育農業未來。
長期看,破解糧食收益偏低的難題,還有待在經營增效上下功夫。實踐表明,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集約化標準化優勢,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一些地方深入探索“小田并大田”、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加力補齊農業社會化服務缺口,推動糧食生產向適度規模經營要效益,收效良好,經驗值得總結推廣。
一捧糧蘊藏萬億級大產業。讓種糧更有奔頭,要立足全產業鏈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從宏觀層面看,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是導致糧食產業效益偏低的重要原因。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在主產區利益補償上邁出實質步伐。”近年來,不少糧食產區主動作為,積極走出“產糧越多、財政越弱”的怪圈。比如,河南鼓勵引導糧食加工企業向主產區、產糧大縣集聚,山東大力發展糧油副產物循環、全值和梯次利用,推動糧食產業產值持續提升。緊緊牽住產業“牛鼻子”,優化糧食產業上下游布局,做足“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文章,就能助力種糧農民分享更多產業增值收益。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金秋的田野上,處處涌動著豐收的喜悅。打好政策、市場組合拳,推動農民增收與糧食豐收齊頭并進,必能不斷增強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讓大國糧倉的根基更加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