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迫切要求,是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舉措,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為改善生活環境作努力,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當前,始興也開展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創建工作,在推進過程中發現仍面臨許多困難。一是居民分類意識不高。居民普遍沒有養成將垃圾分類收集、投放的生活習慣,覺得垃圾分類比較麻煩,甚至認為垃圾分類是環衛工人的本職工作,與自己無關。二是基礎設施不完善。當前垃圾桶等硬件設施的標識簡單,無法科學引導居民正確將垃圾細分。三是管理機制不健全。一直以來,主導者主要是政府,缺乏多方參與機制,企業和居民的參與感不強,形成政府“唱獨角戲”的局面。
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要多措并舉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一、提高居民分類意識。一是拓寬宣傳方式。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移動互聯網等現代傳播媒介和報紙、墻報、板報、宣傳欄等傳統宣傳渠道進行宣傳,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各類窗口單位的公共設施中融入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同時,制作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強的宣傳手冊、公益廣告、動漫圖畫等系列宣傳資料,集中長期宣傳,形成良好氛圍。二是拓寬宣傳深度。通過組織居民定期參觀垃圾處理廠,依托村(居)委員會分區域一一舉辦現場指導、逐戶上門宣傳、集中培訓等多種形式活動,切實提高居民知曉深度和參與度,讓居民在實踐中逐漸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三是形成示范帶動作用。將垃圾分類納入中小學、幼兒園的教學體系中,設立生活垃圾分類實踐課程,讓孩子從小培養垃圾分類意識,以“小手拉大手”帶動家庭、“由點輻射面”帶動社區。
二、完善硬件基礎設施。一是完善垃圾桶設計。公共區域垃置不同顏色不同類別的垃圾桶,并以文字或圖案的方式在每種顏色垃圾桶外壁上標注應投放的垃圾種類,便于居民正確進行投放。二是創新家庭適用垃圾桶。與生產環保垃圾桶的企業合作,設計生產符合本地垃圾分類方式的家庭適用垃圾桶,由物業小區(社區)發放到每家每戶中提高垃圾分類便利性。三是探索智慧垃圾分類。在有條件的小區率先開展智慧垃圾分類箱試點,居民通過刷卡投放垃圾,垃圾分類出現錯誤時,會及時提醒居民如何正確投放,讓居民在潛移默化中吸收垃圾分類知識。
三、創新垃圾分類管理機制。一是建立“政府主導一企業運營一群眾參與”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模式。政府通過公開招標,擇優選擇有資質的企業負責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處理及分類設施的日常運營維護。同時,進一步健全村莊保潔管理機制,選聘一批有戰斗力、有榮譽心的保潔員,進一步引導居民實施垃圾分類。二是探索建立城鎮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機制。根據省市文件精神,制定本地化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用收費鼓勵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實現多污染、多付費、勤分類、少付費。